于细微处雕琢公正,在个案间织就担当
——记武汉经开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郑广芳
时间:2025-07-09 阅读:68
个人简介
郑广芳,女,汉族,198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武汉经开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五年来,她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3711件,结案3593件,结案率高达96.8%,年均结案718件,主要承办知识产权、租赁合同、建设工程等疑难复杂案件。她曾荣获国家版权局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二等奖、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嘉奖、个人三等功、武汉市优秀政法先锋等荣誉,撰写的文书获评湖北法院优秀裁判文书三等奖,案例入选湖北高院《百案说民法》、全省法院依法保护法官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秩序十大典型案例、武汉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主持的庭审获得武汉法院优秀庭审。荣誉背后,是她始终如一的职业信条:于毫厘处求真,在细微处见义。
郑广芳深知,公平正义的基石,往往就建立在那些易被忽略的细节之上。她炼就了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和一颗见微知著的匠心,总能在纷繁复杂的证据中捕捉关键破绽,在司空见惯的“小案”里洞察深层隐患,将个案审判的精雕细琢,升华为推动规则之治、护航发展的磅礴力量。
小数据破大迷局:毫厘之间定乾坤
“技术事实越复杂,越要从细节入手。”2023年4月,刚坐完月子的郑广芳,轻轻把刚喝完奶熟睡的小婴儿放进小床,立刻争分夺秒地投入工作——一起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的审限,只剩下最后5天了。她的指尖划过工作Pad上密密麻麻的抓包数据——这是某酷视频起诉影视大全APP不正当竞争案。原告是国内知名的视频网站,原告指控被告开发的APP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原告的网站权限,屏蔽了原告的广告,被告则辩称视频并非来源于原告平台。案件核心争议在于视频来源的认定。原告提交的电子数据高达20G,几万条的抓包电子数据里某酷的域名与被告网址在数据流里交替闪现,甚至混杂着腾讯、爱奇艺的网址,如同一团纠缠的乱麻。被告律师在庭审笔录中反复陈述:“这些碎片化数据只能证明网络交互,不能证明视频来源。”更棘手的是,影视大全APP播放的视频与原告平台视频相比,确实在片头片尾、中英文翻译、时长等方面存在不同——这成了被告“独立片源”抗辩的关键筹码。
为厘清技术事实,郑广芳系统学习了深度链接、抓包软件、技术措施等专业知识,决心从证据细节入手。“技术事实越复杂,越要从针眼大的地方撕开口子。”郑广芳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在她第四次从头到尾看完证据毫无收获后,她意识到必须换一条新思路。突然,她想到原告取证时采用前台播放、后台同步抓取数据的方式。“能否通过视频播放时间与数据传输的关联性进行比对来找取线索?”这或许就是拨云见日的关键!
经过来回十余次的反复查看比对,她敏锐地发现:几个大的数据包传输的时间,正是原告取证时拖拽进度条时加载数据的时间!确定了这一点后,她如抽丝剥茧般进一步寻找这些数据包的来源,通过反复比对查找数据来源,最后锁定了5个关键IP地址。经核查,这5个IP地址指向的并非被告的网站地址,而是某酷网站的地址! 至此,她从纷繁复杂的数万条数据中,凭借着对毫厘细节的执着捕捉,证据链终于完美闭合,无可辩驳地确认了争议视频来源于原告网站。得出这一结论时,旁边的小婴儿恰好醒来,看着孩子睡醒的笑脸,她也欣慰地笑了——这份拨开迷雾的清明,正是源于对细节的不懈追寻。
最终判决认定,被告系使用深度链接技术链接到原告的网站,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了某酷网站的片头广告、水印等,其行为属于利用技术手段妨碍、破坏某酷公司合法提供涉案产品和服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停止侵害、赔偿原告损失10万元的民事责任。该判决书荣获湖北省优秀裁判文书三等奖。郑广芳笑着说这个判决也有孩子的一份功劳,“它更深刻地印证了:无论技术事实多么扑朔迷离,真相的基石,永远建立在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严谨求证之上,细节之中,自有正义的回响。”
小破绽揭大谎言:秋毫之处辨真伪
“细节,有时是通往案件真相的密钥,有时则是刺破虚假泡沫的利刃。正义的曙光,往往就藏在毫厘之间的证据里。” 2021年6月8日的中午,郑广芳匆匆吃了口饭就走回法庭,她中午得加班做个补充鉴定的笔录 这是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为了确定工程价款,原告公司此前申请了司法鉴定。由于原、被告第一次提交的施工证据不足,她通知双方进一步补充提交。进入法庭,她看到原、被告都抱了满满一大箱上千页的证据,不禁感叹看来又是个持久战。一摞摞的证据拿出来,对方质证完毕后再拿一摞,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突然,原告提交的一组施工现场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记得原告此前就提交过这组照片,今天怎么又提交相同的?她不禁疑惑起来。出于谨慎,她立刻翻看原来的卷宗,果然在上次厚厚的一摞证据中夹着几张照片。两相比较,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之前的照片上没有钢板桩,新提交的照片上有钢板桩;之前的照片上路两边没有碎石,新提交的照片上有碎石!她仔细看了下此次提交的照片,发现有明显的PS修改痕迹。原告伪造证据?这个念头在顿时让她警铃大作!面对当庭询问,原告矢口否认。郑广芳果断将相关照片做了封存。质证结束后,她再次单独严肃质问原告,释明提交伪证的法律后果。原告几经犹豫,终于承认自己为达到多鉴定工程款的目的,伪造了照片和几份合同。而后,她询问鉴定机构虚假证据可能对鉴定产生何种影响。鉴定机构答复:若虚假证据未被发现,工程款将会多鉴定出300余万元!
她立刻向院领导汇报。最后,法院综合考量原告可能获得的非法利益以及认错的态度,决定对其处以罚款50万元,以维护被告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权威。原告诚恳地向法院承认错误,并主动缴纳了罚款,之后重新提交真实证据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出来后,她几番组织原、被告到法院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并全部履行完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感激不尽的被告公司负责人专程送来锦旗和感谢信:“郑法官,多亏了您的细致和公正挽救了我们公司,您的‘慧眼’让我们公司少损失几百万啊!” 该案例入选全省法院依法保护法官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秩序十大典型案例。
郑广芳深知,民事审判的基石在于对事实的精准把握。 面对当事人可能采取的虚构案件事实、伪造证据等伎俩,一名优秀的民事法官,不仅仅需要熟记数量庞杂的法律法规,更需要有一双甄别真伪证据、辨明虚假诉讼的“慧眼”。要知道,在审判上一丝丝松懈一点点疏忽,都可能错过案件真相,以致作出错误裁判,给当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正是她这份对案件细节近乎偏执的执着,构筑起抵御虚假、守护正义的坚固堤坝,让每一份裁判都经得起事实与良知的检验,切实捍卫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小案件撬大产业:一案之钥启新程
2024年,当樟树镇辣椒产业协会一纸诉状将辖区20余家餐饮企业告上法庭时,郑广芳迎来了一场棘手的挑战。 虽然案件本身很小,但是却涉及辖区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多次与被告沟通,她发现这些经营者大多法律意识淡薄,并未意识到在菜单上使用“樟树港辣椒”地理标志的行为侵犯他人的商标权。庭审中,双方对抗激烈,多个被告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动,案件一度陷入僵局。如何妥善处理这批案件是当前棘手的问题。郑广芳没有退缩,她巧妙地想出以判决促调解的办法。她先对其中一案作出判决,在判决书中充分释法说理,明确原告合法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被告未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应承担侵权责任。在宣判后又向被告充分做好判后答疑工作。法律的权威与清晰的指引,让被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赔偿了原告的经济损失。借助这一示范判决的“破冰”效应,郑广芳与多家被告深入沟通。对抗的坚冰逐渐消融, 其余案件被告纷纷与原告签订调解协议,系列纠纷圆满化解。
案件审理到此,本已案结事了。但是郑广芳目光更为长远。她意识到餐饮企业整体依旧存在风险隐患,不少未诉的商家仍在使用樟树港辣椒、龙井虾仁等地理标志,存在着严重的侵权风险!怎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风险呢?一家家走访餐饮企业耗时太长、效果也不好。她想到区市场监管局是餐饮企业的管理机关,他们手上有着具体的餐饮企业名单。 于是,她主动联系了汉阳区市场监管局,两家单位一起合作,组织辖区30余家餐饮企业进行《餐饮行业地理标志侵权纠纷应对》的专题培训。会上,郑广芳化身“普法讲师”,用鲜活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对为何使用他人的地理标志构成侵权,怎样避免侵权,以及如何注册自己的商标,防止别人侵权等作出详细讲解。现场反响热烈。培训后,12家企业现场整改了侵权菜单,从源头上化解了诉讼风险。与会企业纷纷表示:“这些法律风险是之前完全没有预判到的,郑法官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这次成功合作,更架起了法院与行政机关协同治理的长效桥梁,后续又陆续开展了针对酒店行业、服务行业等的知识产权侵权应对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案”成为撬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契机!郑广芳在办理该系列案件时,被“樟树港辣椒”深深触动: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售价远高于普通辣椒,品牌价值超5亿元,带动区域约1.2万人就业!这让她联想到自己辖区(蔡甸区、汉南区)同样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它们品质优异,却因生产规模较小、品种少、产量低、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难以获得高价值的销售溢价,品牌价值和综合效益不够显著。怀着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热忱,郑广芳密集调研走访,梳理出发展瓶颈。她以“樟树港辣椒”维权案件的成功经验为蓝本,向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发出一份沉甸甸的《司法建议书》,力促加强地理标志的挖掘培育、标准建设、政策扶持、执法保护及维权机制。这份源于实践、极具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响应。法院与市场监管局迅速建立联动机制,携手实地走访“汉南甜玉米”、“喜鹊湖螃蟹”、“青草湖甲鱼”及“蔡甸莲藕”等地理标志企业,为13家提供“量体裁衣”式司法服务。在专业指导下,11家地理标志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和保护体系,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被真正擦亮,赋能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奔涌而出!
从化解眼前的一批餐饮侵权纠纷,到精准普法防范全行业风险;从一份关于“樟树港辣椒”的判决,到赋能辖区多类地理标志品牌腾飞——郑广芳以“小案”为智慧支点,精准发力,层层递进,她不仅解了纠纷的“近渴”,更疏通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生动诠释了司法服务大局、护航发展的深远智慧与担当。这枚源于个案的“钥匙”,开启的是产业规范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广阔新程。
小研究著大文章:深研细究结硕果
郑广芳始终将调研视为法官能力提升的“磨刀石”和审判经验的“凝练器”。她坚信,办案不应止步于个案审结,更需在纷繁实践中洞察规律、提炼问题,通过系统研究实现自我超越与经验升华。为此,她给自己立下铁律:无论审判任务多么繁重,每年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 这不仅是对阶段性工作的深度总结,更是驱动自身不断精进的不竭动力。
这份执着,在她对知识产权犯罪罚金刑问题的研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前做知识产权审判时,她在办案中发现了一个看似细微却影响深远的困惑:尽管司法解释规定了罚金计算标准,但实践中问题重重——比如,同样是销售金额百万的假冒商品案,卖假包与卖假酒的社会危害性明显不同(买包者常知假买假,买酒者关乎食品安全),难道罚金就该一刀切?当非法经营额高达数千万,即使按最低比例计算,罚金也可能达天文数字,这巨额罚金真能执行到位?还是沦为“法律白条”?交流中她发现,各地法院对此处理思路各异。正是这些源于一线、关乎公平正义的“小”疑问,点燃了她深入探究的火焰。“把这件事情研究清楚”,成了她最朴素的初衷和最坚定的行动。
研究之路,充满挑战与心血。为了获得扎实的实证基础,她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海量案例中,精心筛选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项下的200份判决书作为研究样本。白天,她是法庭上雷厉风行的审判者;夜晚和周末,她则化身为伏案深耕的研究者。整整三个多月,郑广芳昼夜伏案,沉浸在数据比对、异同梳理和理论思考的海洋中,反复比较案件中的异同点、梳理和分析各罪名下载判的特点。初稿完成后,她反复打磨、字斟句酌,历经十余次修改。那份专注与坚持令人动容——甚至在出差的路途中,颠簸的车厢里,她仍利用碎片时间审阅文稿、推敲观点。
这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的心血之作——《知识产权犯罪罚金刑裁判标准的检视与完善》,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凭借深刻的见解、严谨的论证和极具建设性的建议方案,该文荣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二等奖、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一等奖等重量级荣誉!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实践难题,更成为其“从办案中来,到研究中去”理念的生动注脚。这仅仅是郑广芳笔耕路上的一个缩影。秉持着“一年一篇”的自我要求,在年均办案700件的繁重压力下,她挤出分秒,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友善在网络人格权纠纷中的适用路径研究》深入剖析核心价值观的应用,获得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征文三等奖;一篇论文获法治湖北论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全省法院学术讨论会三等奖;多篇文章先后在《楚天审判》《武汉审判》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对郑广芳而言,调研写作绝非额外负担,而是将散落的案件“珍珠”串联成智慧“项链”的神奇过程。 也正是这份在“小案”深处孜孜不倦的挖掘与淬炼,让她在审判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沃土上,不断耕耘出属于自己也惠及同行的丰硕果实,滋养着法治进步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