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雷霆2025武汉行动丨“子债母偿”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9-09 阅读:157
民间流传着“父债子偿”的说法,然而经开法院却上演了一段“子债母偿”的司法温情故事。这起案件不仅是对诚信教育的有力诠释,更是对逃避法律责任的深刻警示。
案件回溯:手机租赁引纠纷,判决履行陷僵局
被执行人王某通过某电子公司租赁手机后,未按约定支付租金,也未归还手机。经开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王某需支付1万元租金。法律文书生效后,王某始终未主动履行,某电子公司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王某既未按要求申报财产,也未按传票指定时间到院接受约谈,面对被执行人王某如此藐视法律的行为,执行法官决定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柔性执法:多方沟通促履行,母亲代为履义务
就在这时,执行法官注意到被执行人王某刚满20岁,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该案标的金额不大,若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恐对其未来的学业深造、就业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为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执行法官转变工作思路,尝试联系被执行人家属协助推进案件进展,借助亲情纽带化解矛盾。
通过公安机关协助调查,执行法官与被执行人王某的母亲取得了联系,第一时间向其释明案件情况以及被执行人王某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后果。被执行人王某的母亲了解案件实情后,既对儿子的行为感到气愤,又担心他会因此耽误今后的人生,当场替被执行人王某履行了全部案款。
至此,本案原本已经圆满结束。然而,被执行人王某的母亲却向执行法官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请求——希望执行法官暂时隐瞒自己已代为履行案款的事实,她想借此机会劝导儿子正视错误,主动到法院接受教育。执行法官深深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最终应允了这一特殊而又温暖的请求。
教育感化:家属协同唤真心,儿子受教悔前非
三天后,被执行人王某在母亲的劝导下如约到院。执行法官对其漠视法律、逃避执行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详细阐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可能面临的信用惩戒、罚款甚至司法拘留的严重后果。经过一番批评教育,被执行人王某深刻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表明愿意履行义务。此时,执行法官才告诉被执行人王某其母亲已代他履行了全部案款。
得知母亲为自己的过错承担了责任,被执行人王某羞愧难当,郑重承诺今后一定会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至此,本案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得到及时兑现,一位年轻人也在司法的宽容与教育的感召下获得了改正自新的机会。
下一步,经开法院将继续深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对涉青少年、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案件分类施策,推行“教育+引导”、“惩戒+挽救”的双轨执行模式,用温情化解矛盾纠纷,用教育引导青年群体健康成长,让司法既有捍卫公平正义的力度,更有传递人文关怀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