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雷霆2025武汉行动丨一场谈话化干戈,经开法院善意执行暖人心
时间:2025-10-22 阅读:168
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置于天平两端,这道交织着情与法、企与民的两难考题,交到了经开法院手中。最终,经开法院以司法智慧执笔,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保护营商环境之间审慎权衡,寻找最优解,以实际行动写下让劳动者安心,让企业暖心的司法答卷。
案情困境:僵局中的期盼与焦虑
劳动者徐某与某实业公司劳动争议一案,经仲裁委裁决,某实业公司需在8月底前向劳动者徐某支付14000元工资。时间在等待中悄然流逝,劳动者徐某的期盼还是落了空。无奈之下,他只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法院。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系统反馈显示被执行人某实业公司账户内仅剩几百元,也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但执行法官没有就此止步,通过与双方当事人的深入沟通,逐渐触摸到案件背后交织的无奈与焦虑:劳动者这边,是被拖欠工资的委屈与生活的压力;公司那边,则正深陷资金纠纷的漩涡,且公司正处于招投标关键时期,一旦账户被冻、声誉受损,将会直接导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刚柔并济:于法理之中见人间温情
面对这道难题,执行法官深知,任何“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都可能造成难以弥合的伤害。于是执行法官决定为双方当事人安排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对话,不再是为了争辩是非,而是为了让彼此的声音,能够真正被对方听见。当公司负责人坦诚道出公司面临的真实困境与挣扎时,当申请执行人徐某诉说起被拖欠工资后家庭的压力与内心的愤懑时,空气中那份尖锐的对立,在话语间无声消弭,最终化作了互相理解的静默,横亘在双方心中的坚冰,于这一刻开始消融。
基于这份来之不易的理解,一个兼顾情理的方案得以达成:给予被执行人公司7天的宽限期,在此期间暂不冻结公司的账户, 并同步屏蔽相关执行信息,为公司参与招投标保驾护航,同时被执行人公司也以其名下厂房作为担保。
双赢回响:司法温度浸润人心
半个月后,执行法官接到了被执行人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听筒那端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公司不仅成功中标,生产经营也重回正轨,并且已将14000元案款足额汇入法院指定账户。
当那笔承载着希望与承诺的案款发放至申请执行人账户后,执行法官收到了申请执行人徐某朴实却真挚的感谢:“这钱我要了多少回啊……本来心里憋着一股气,只想着必须拿回我的血汗钱,没想到法院还能替公司想一步,既帮我要回了钱,又没把它逼上绝路,真是考虑得太周全了。”
而被执行人公司的感激则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是法院伸手拉了我们一把,给了我们喘息和翻盘的机会。今后公司一定诚信经营、恪守法律,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份理解与信任。”
司法的力量不仅有雷霆万钧的刚性,也应有春风化雨的柔性。经开法院用一次成功的司法实践证明,守护民生与护航营商并非对立的单选题,通过精准回应多方需求,也能答出互利共赢的“满分题”。下一步,经开法院将继续传递这份司法温度,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让司法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的温暖力量。

